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有研总院
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有研总院
建院以来,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00余项,授权专利和制订国家耐昌及行业标准1500余项。先后为“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有研总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组建了若干高昌纯扒技术产业化公司,并在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稀土材料、有色金属粉末、特种有色金属加工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冶金装备等方面形成了产业集群。2011年,有研总院实现收入67.5亿元,利润总额7.5亿元。
院本部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产业基地二部位于北京通州区,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截至2009年6月底,我院(集团)资产总额为25.6亿元。有研总院现有从业人员约3500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5名,国家特聘专家和百千万人才11名。旗下11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7个控股公司现有员工2400余人。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稀土冶金与材料、稀有及贵金属材料、粉末冶金与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有色金属加工、选矿冶金、能源及环境材料、超导材料、分析测试、设备研制及自动化、科技信息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国家有色金属行业开发基地、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国家有色裤运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电设备研究开发中心、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设在该院。建院以来共开展了6500多项课题研究,获科研成果400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00余项,授权专利和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500余项。先后为“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经过50多年的发展,有研总院已建设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广、综合实力强、具有承担重大攻关任务和解决复杂技术难题能力的综合性研究院。[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高科技产业建设中,有研总院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加强资本运营,先后组建若干控股公司和一批参股公司,逐步形成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经贸为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有研集团)的发展格局,并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关系。
有研总院现有从业人员约3500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5名,国家特聘专家和百千万人才11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等学科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面向未来,有研总院将秉承战略引领至上、创新发展至先、客户服务至诚、员工培育至善的使命,知崇礼卑、止于至善,建一流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做百年有色科技服务先锋,努力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任领导
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现任领导阵容强大,各领风骚。实验室由文九巴教授担任主任,他拥有博士/博士生导师头衔,是河南省跨世纪技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的辉煌背景让他在金属超塑性技术和金属表面合金化领域独树一帜。文教授已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包括兵器腔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2部。
实验室副主任宋克兴教授同样实力不凡,作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基金获得者,他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论文奖,曾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宋教授专注于教学、科研及生产族码工作,已承担和参与完成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70余篇论文,其中30余篇被SCI和EI收录。他的研究成果已在高压开关行业广泛应用,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了显著贡献。在弥散强化铜合金方面,宋教授的理论研究和制备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术委员会主任陈蕴博院士是实验室的重要学术力量。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加工专业,拥有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教授在材料、材料加工和模具技术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的项伍穗闹目荣获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70余篇。他致力于钢铁材料超细晶技术、功能梯度涂层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名单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授牌名单,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2009年授牌名单(高校版):
1.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依托于四川大学;
2. 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甘肃),依托于兰州理工大学;
3. 晶体生长设备与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依托于西安理工大学;
4.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依托于西安工业大学;
5. 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庆),依托于重庆大学;
6. 多肽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庆),依托于第三军医大学。
2010年授牌名单(高校版):
由于名单待续,具体信息暂缺。
2011年授牌名单(高校版):
1. 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北),依托于河北大学;
2. 电子政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
3. 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吉林),依托于长春纳差理工大学和吉林省发展改革委;
4. 长白山道地药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吉林),依托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5. 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吉林),依托于吉林大学;
6.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吉林),依托于东北电力大学;
7. 寒地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依托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
8. 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依托于东北林业大学;
9. 高效切削及刀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依托于哈尔滨理工大学;
10. 寒区低碳建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11. 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依托于中国矿业大学;
12.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依托于东南大学;
13. 超声电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依托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 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依托于中国计量学院;
15. 绿色化学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依托于浙江工业大学;
16. 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依托于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17. 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安徽),依托于安徽大学;
18. 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洞源皮,依托于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省发展改革委;
19. 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福建),依托于福建农林大学;
20. 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福建),依托于福州裂颂大学;
21. 种猪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西),依托于江西农业大学;
22. 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依托于河南理工大学;
23.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
24. 化工过程模拟与强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南),依托于湘潭大学;
25. 中药粉体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依托于湖南中医药大学;
26. 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依托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27.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依托于中山大学;
28. 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依托于华南农业大学;
29. 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依托于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市发展改革委;
30. 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庆),依托于重庆交通大学;
31. 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依托于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32. 喀斯特山区植物资源利用与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贵州),依托于贵州大学;
33.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云南),依托于昆明理工大学;
34. 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西藏),依托于西藏大学和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35. 生态建筑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依托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6. 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陕西),依托于西安工业大学;
37. 中药指纹图谱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8. 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岛),依托于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市发展改革委;
39. 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岛),依托于山东科技大学;
40. 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宁波),依托于宁波大学;
41. 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依托于深圳大学。
扩展资料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是依托企业、转制科研机构、科研院所或高校等设立的研究开发实体,实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为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有机衔接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