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活动性和金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一、金属活动性和金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的区别和联系: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它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依据的。从能量角度来看,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除了与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有关外,同时还与金属的升华能(固态单质变为气态原子时所需的能量)、水合能(金属阳离子与水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金属性强的元素,一般来说它的活动性也大,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钠的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因此钠的金属性要比钙强。但是钙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钠大,即钙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钠要负,所以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大。铜和银也有类似上述的情况。由此可见,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两者概念是有区别的。
二、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有什么区别?
金属性是指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强调的是金属元素氧化性和还原性)
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的活泼性,金属活泼性强的可以将金属活泼性弱的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强调的是金属的
三、什么是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常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判断方法
1、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转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判断,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最高价氢氧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按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4、由单质的还原性判断。或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5、由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遵循强制弱的规律。
6、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特例: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
四、什么是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金属性常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金属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失电子能力越强的粒子所属的元素金属性就越强;反之越弱,而其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非金属性包括很多方面: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等,它包含了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义更为广泛。
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是否与活动性顺序相同?
金属元素的金属强弱顺序与活动性关系大致来说是相同的 原因如下:
例如金属活动性为 K Ca na mg al zn ....我们知道对于第一主族元素K比Na更活泼,原因是金属活动性其实是指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能力(当然首要得是金属),那么我们知道K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Na是第二周期,明显K比Na多一层电子层,那么在电子争夺(即化学反应)中,K当然更容易被夺走电子,从而完成升价得到一价K+,故说他地活动性强,但是我们知道K的金属性也比N阿强。依次推断,你可以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越往下金属性越强,同周期金属性越往左越强的
六、什么是金属性?
金属性可以理解为元素(尤其是金属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如果要用定量的概念来刻画金属性的话,那非“原子的亲和能或电离能”莫属了。摩尔第一电离能是指1mol气态原子失去1mol电子并与该摩尔电子距离保持无限远距离时所需要的能量。
摩尔第一亲和能是指1mol气态原子得到位于无限远处的1mol电子所放出的能量.
七、什么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除金属性表现特别强的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金属非金属分界线左上的非金属元素以外的大部分元素都可以同时表现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八、什么是金属性,什么是非金属性?
1、金属性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
失电子能力越强的粒子所属的元素金属性就越强;反之越弱,而其非金属性就越强。金属性常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降低,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
2、非金属性指的是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等,它包含了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义更为广泛。
元素的非金属性实际按照其电负性的强弱。对于元素来说,元素的电负性常数越大,则其非金属性越强,但电负性标度不只一个,不同元素在不同标度中的电负性强弱也有所不同,且相同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电负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着许多内容值得深思的知识点。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讨论的对象是元素,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具体表现为该元素单质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学习过程中,极易混淆。
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把金属性、非金属性与还原性、氧化性混淆。其实,它们的区别在于所指的对象不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指的对象是元素,还原性和氧化性指的对象是物质。
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向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向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九、酸性是金属性还是非金属性?
酸性,既不是金属性又不是非金属性。
酸性,对物质而言。它是使溶液中氢离子增大的性质。
酸,当然具有酸性,因为它能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不论是无机酸还是有机酸,不论是强酸还是弱酸,都具有酸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具有酸性。因为它能够在水溶液中水解而使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增大。
非金属性和金属性,对元素而言。它是指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得电子能力越强的元素,其非金属性越强,具有最强非金属性的元素是氟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
十、金属性及金属性的比较?
金属性是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是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因此,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Cu。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例外:金属活动性:Sn>Pb,但元素的金属性: Pb >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