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有色金属 > 正文

民国初年的称呼?

发布时间:2024-10-18 07:21编辑:冶金属归类:有色金属

一、民国初年的称呼?

那个时候比较开明的家庭已经可以叫叔叔、阿姨之类的称呼了,但是多数还是叔父、伯父、伯母之类的。当时的农村则适合现在差不多。叔、婶、伯的称呼。

二、民国初年著名的实业家?

张蹇 创办南通大生纱场,主张发展钢铁工业

周学熙 启新洋灰公司

荣德生、荣宗敬(申新几个纱场)兄弟俩

三、民国初年的各地著名军阀都有哪些?

北洋军阀奉系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桂系的李宗仁,白崇喜山东冯玉祥广西民团当然还有个蒋介石咯

四、民国初年高等教育产生的背景?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封闭向被迫,开放的转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对传统教育的摒弃与集成、否定与弘扬,对西方教育的接纳与拒斥、移植与抗阻,对民国的构思与运作、试验与调整等等,交织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教育变革系统。

清末新学堂的出现是高教育萌芽发展的尝试,科举制的废除为高等学校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废科举、兴学堂,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最终得以实现,而且奠定了此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开 始由封建社会的务虚、封闭向近代社会的实用化、平民化转变,从而走上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道路。

五、京张铁路是不是民国初年修的?

是的

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艰巨。现称为京包铁路,以前的京张段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

京张铁路是袁世凯在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2009年是京张铁路一百年纪念,现代京张铁路沿线围绕旅游主题开发,有关方面还将京张铁路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京张铁路的姊妹铁路京张城际铁路已列入国家规划。

六、民国初年发行的银元含银两是多少?

民国财政部颁布的银元标准是成色89%银,重26.8克(合七钱二分)。

规定各造币厂严格执行。

七、材料二表明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怎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个时期?对联中的“卖国”具体指把国家利益出卖给哪个国家?“一手遮天”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1)民国元年到八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

(3)解放战争时期。美国。“一手遮天”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实行经济垄断。

八、哪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的策略类单机游戏?

《血战上海滩》算不算?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九、民国初年的时候一根金条等于多少块现大洋?

民国初一根一两金条能兑换30块现大洋,随行就市上下浮动5块现大洋。有一说;200块现大洋兑换五两黄金,如此看来基本差不多。

十、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

民国初年,由于政论的萎缩和新闻通讯的兴起,诞生了一批以新闻通讯著称的记者。主要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张季鸾等。

(1)黄远生

黄远生(1885—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书香家庭。辛亥革命后,1912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了记者生涯。其后编辑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月刊,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和《亚细亚报》的特约记者,还常在《东方杂志》、《论衡》杂志、《国民公报》上发表文章。黄远生正式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只有三四年的光景,可是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擘,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并称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

袁世凯称帝期间,袁氏想借重他在舆论界的声望,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黄远生坚辞不就,由北京避到上海,并在上海各报刊登《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公开表示在国体问题上“与贵报主义不合”。为了避祸,他只好远走美国,1915年12月25日晚上,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方面枪杀,年仅31岁。所作通讯评论作品,后辑为《远生遗著》4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远生在他不长的新闻生涯中,创造了新闻通讯这一文体并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为新闻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1912在杭州与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编,以才华过人受到同行爱重,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因不时抨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1914年报纸被查封,邵被捕。经营救出狱后,邵飘萍逃亡日本,入日本法政学院,并组织东京通讯社。1915年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邵飘萍立即驰报国内。1915年年底,返回上海,应邀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抨击袁世凯称帝。袁倒台后,邵接受《申报》聘请,担任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负责撰写“北京特别通讯”。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工作。1920年下半年,段下台,邵回北京恢复《京报》。

邵飘萍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以善于采访著称,常能访到独家新闻。同时期的张季鸾曾评价说,“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中国有报纸52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邵飘萍”。邵飘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时处于临战状态,新闻触觉灵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关于一战期间中德断交这样的重大新闻,就是他在不经意间听到一个电话得来的。另外在新闻工作中,广泛交游,随机应变,掌握心理,把握战机,都是他获得独家新闻的重要技巧和手段。他从事新闻14年,其中获得的比较重大的新闻还有金佛郎案、府院之争等社会重大政治、经济、外交新闻。

(3)刘少少

刘少少(1870—1929),字少珊,笔名少少,湖南善化人。民初北京的著名记者,有“怪杰”之称。出身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求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日,学法政,曾协助杨度主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后,应邀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义,以“少少”为笔名,撰写政论,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武昌起义后,一度返湖南,任共和党报纸《湖南新报》《公言》杂志的编辑、记者、主笔。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被聘为主笔,主写时评。1915年,上海《亚细亚日报》欲聘其为主笔,遭他拒绝。袁世凯称帝阴谋暴露后,他拒绝了袁世凯的收买,走避天津,并发表文章反对帝制,遭到通缉。1918年应聘到北大任教,研究道家学说。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较为保守,但是他的文章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

(4)徐彬彬

徐彬彬(1888—1961),民初著名的新闻记者,江苏宜兴人,原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和剧评专栏作家。徐彬彬由于家庭影响,成人后多同君主立宪派人物往来。黄远生遇刺身亡后,徐凌霄于1916年继黄远生任上海《申报》、《时报》的驻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和随笔。徐彬彬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由他创作的纪实小说《古城返照记》1928年9月至1931年2月在《时报》连载,一时好评如潮。另外,他对京剧颇有研究,所撰剧评多有创见。20世纪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在《凌霄随笔》、《凌霄汉阁笔记》等栏目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30年代以后徐凌霄又任《大公报》副刊、《戏剧周刊》、《北京》副刊和《小公园》的主编,设立了“凌霄随笔”、“凌霄汉阁谈荟”、“凌霄汉阁笔记”、“凌霄汉阁随笔”等专栏,写出的随笔融时事、经史和历史掌故于一体,颇受读者欢迎。他用彬彬笔名采写的通讯,以内容隽趣、文笔晓畅著称,尤其是他熟悉民初一些政治要员的身世经历,所写通讯常能运用有趣的内幕材料,以此深受读者欢迎。著有《凌霄随笔》、《凌霄汉阁随笔》、《凌霄一士随笔》等,与黄远生、刘少少一道被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5)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福建闽县人,曾留学日本。1901年6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03年与蔡元培合办《俄事警闻》,之后又参与创办《警钟日报》。1917年起,先后在北京创办《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早年倾向革命,袁世凯当政后,任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袁世凯倒台后,又被委任参政院参政。1917年起,开始专注于办报。此后到1926年,是他发表政论、时评、小品文等作品最多的时期。他的文章,“或臧否时事,或月旦人物,夹叙夹议,文采飞扬,谈笑从容,庄谐杂出”,“他的评论文章,感觉敏锐,识见精到,能言人所不敢言,而且热情似火,笔致如大江奔流,被侪辈称之为‘如云驱电掣,如风马之驰’”。他的文风个性明显,非常敢言,“每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于政局,针针见血,物无遁形”。所办《新社会报》曾因报道吴佩孚搬运飞机炸弹及盐余公债黑幕等消息,被徐世昌查禁,1922年又因刊登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被查封,他也一度被捕。出狱后即将《新社会报》改名《社会日报》继续出版,并宣称:“自今伊始,斩去‘新社会报’之新字,所以自刑也。”

(6)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笔名一苇、榆民等,陕西榆林人。曾师从关学大师刘古愚,后留学日本,创办《夏声》杂志,1911年归国,任《民立报》编辑。1912年初,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秘书,曾为中山先生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他在报上秉笔直书,被袁世凯逮捕,囚禁三个月。袁世凯死后,出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又因揭露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满蒙五路大借款合同消息,再陷囹圄,后经各方营救获释。1926年后,因与吴鼎昌、胡政之一起接办天津《大公报》,任主笔,其名气才开始日渐变大。

张季鸾既有中国士人的流风余韵,又有现代报人的广博知识。写评论文章,注意时效性,追求新闻价值基础上的评论价值;追求预见性,洞悉时局与事态的本质及趋势;注重逻辑性,文章结构严谨,政论缜密;走向通俗性,用平实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标榜公正性,在“客观”与“敢言”间寻求平衡。成为当时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7)胡政之

胡政之(1889—1949),名霖,四川成都人。1907年,他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郅隆接办天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报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棋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上一篇:黄金背后四春结局? 下一篇:债券质押融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