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铝锭 > 正文

谁有铝合金针孔的评定标准

发布时间:2025-04-17 01:58编辑:冶金属归类:铝锭

谁有铝合金针孔的评定标准

铝合金铸件气孔、针孔检验标准

一.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铸件气孔、针孔允许存在的范围、大小、数量等技术要求。本标准规定了铸造铝合金低倍针孔度的分级原则和评级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铝合金的砂型铸造。适用于评定铸件外表面及需要加工面经加工后的表面气孔、针孔。

二. 引用标准

GB1173-86铸造铝合金技术条件

GB9438-88铝合金铸件技术条件

GB10851-89铸造铝合金针孔

三. 气孔、针孔等孔洞类特征

1. 位于铸件内部而不延伸到铸件外部的气眼。

(1) 气孔、针孔  内壁光滑,大小不等的圆形孔眼,单个或成组无规则的分布在铸件的各个部位。

(2) 气渣孔  其特征同气孔、针孔相似,但伴随有渣子。

2. 表面或近表面的孔眼,大部分暴露或与外表面相连。

(1) 表面或皮下气孔  大小不等的单个或成组的孔眼,位于铸件表面或近表面的部位,其内壁光滑。

(2) 表面针孔  铸件表面上细小的孔洞,呈现在较大的区域上。

四. 具体条件

1. 砂型、金属型铸件的非加工表面和加工表面,在清整干净后允许存在下列孔洞:

(1) 单个孔洞的最大直径不大于3mm,深度不超过壁厚1/3,在安装边上不超过壁厚的1/4,且不大于1.5mm,在上述缺陷的同一截面的反面对称部位不得有类似的缺陷。

(2) 成组孔洞  最大直径不大于2mm,深度不超过壁厚的1/3,且不大于1.5mm。

(3) 上述缺陷的数量及边距应符合表一规定

表一

非加工表面或加工表面总面积小于1000cm2 单个孔洞 成组孔洞 在10cm×10cm单位面积上孔洞数不多于4个 孔洞边距不小于10mm 一个铸件的非加工表面或加工面上孔洞总数不多于6个,孔洞边缘距铸件或距内孔边缘的距离不小于孔洞最大直径的2倍 以3cm×3cm单位面积为一组,其孔洞数不多于3个 在一个铸件上组的数量不多于2组 孔洞边缘距铸件边缘或距内孔边缘的距离不小于孔洞最大直径的2倍

2. 液压、气压件的加工表面上,铸件以3级针孔作为验收基础,要求2级针孔占受检面积的25%以上,局部允许4级针孔,但一般不得超过受检面积的25%,当满足用户对致密性的技术要求时或对其它砂型、金属型铸件允许按低一级的针孔度验收。

3. 螺纹孔内,螺纹旋入4个牙距内不允许有缺陷,4个牙距之外,是否允许有缺陷以及允许缺陷的大小、数量按图样规定。

4. 针孔等级评定:低倍检验按有关规定进行,当有争议时按表二规定

铸造铝合金针孔度分为5级

表二

针孔级别 针孔数 个/ cm2 针孔直径mm 各占百分数% 1 <5 <0.1 90 <0.2 10 2 <10 <0.1 80 <0.2 20 3 <15 <0.3 80 <0.5 20 4 <20 <0.5 70 <1.0 30 5 <25 <0.5 60 <1.0 30 >1.0 10

5. 铸件内部气泡当无特殊规定时,按下列要求验收

(1) 单个气泡或夹杂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mm,深度不超过壁厚的1/3,在安装边上不超过壁厚的1/4,在10cm×cm面积上的数量不多于3个,边距不小于30mm。

(2) 成组气泡和夹杂最大尺寸不大于1.5mm,深度不超过壁厚的1/3,在3cm×3cm的面积上的数量不多于3个,组与组间的距离不小于50mm。

(3) 尺寸小于0.5mm的单个气泡或夹杂不计。

(4) 气泡与夹杂距铸件边缘和内孔边缘的距离不小于夹杂或气泡最大尺寸的2倍。    (5) 上述缺陷所对应的(同一截面)表面,不允许有类似缺陷。

铸造铝合金的缺陷分析

缺陷特征:氧化夹渣多分布在铸件的上表面,在铸型不通气的转角部位。断口多呈灰白色或黄色,经x光透视或在机械加工时发现,也可在碱洗、酸洗或阳极化时发现

产生原因:

1.炉料不清洁,回炉料使用量过多

2.浇注系统设计不良

3.合金液中的熔渣未清除干净

4.浇注操作不当,带入夹渣

5.精炼变质处理后静置时间不够

防止方法:

1.炉料应经过吹砂,回炉料的使用量适当降低

2.改进浇注系统设计,提高其挡渣能力

3.采用适当的熔剂去渣

4.浇注时应当平稳并应注意挡渣

5.精炼后浇注前合金液应静置一定时间 缺陷特征:三铸件壁内气孔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光滑的表面,一般是发亮的氧化皮,有时呈油黄色。表面气孔、气泡可通过喷砂发现,内部气孔 气泡可通过X光透视或机械加工发现气孔 气泡在X光底片上呈黑色。

产生原因:

1.浇注合金不平稳,卷入气体

2.型(芯)砂中混入有机杂质(如煤屑、草根 马粪等)

3.铸型和砂芯通气不良

4.冷铁表面有缩孔

5.浇注系统设计不良

防止方法 :

1.正确掌握浇注速度,避免卷入气体。

2.型(芯)砂中不得混入有机杂质以减少造型材料的发气量

3.改善(芯)砂的排气能力

4.正确选用及处理冷铁

5.改进浇注系统设计 缺陷特征:铝铸件缩松一般产生在内浇道附近飞冒口根部厚大部位、壁的厚薄转接处和具有大平面的薄壁处。在铸态时断口为灰色,浅黄色经热处理后为灰白浅黄或灰黑色在x光底片上呈云雾状严重的呈丝状缩松可通过X光、荧光低倍 断口等检查方法发现。

产生原因:

1.冒口补缩作用差

2.炉料含气量太多

3.内浇道附近过热

4.砂型水分过多,砂芯未烘干

5.合金晶粒粗大

6.铸件在铸型中的位置不当

7.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太快

防止方法:

1.从冒口补浇金属液,改进冒口设计

2.炉料应清洁无腐蚀

3.铸件缩松处设置冒口,安放冷铁或冷铁与冒口联用

4.控制型砂水分,和砂芯干燥

5.采取细化品粒的措施

6.改进铸件在铸型中的位置降低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缺陷特征 :

1.铸造裂纹。沿晶界发展,常伴有偏析,是一种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裂纹在体积收缩较大的合金和形状较复杂的铸件容易出现

2.热处理裂纹:由于热处理过烧或过热引起,常呈穿晶裂纹。常在产生应力和热膨张系数较大的合金冷却过剧。或存在其他冶金缺陷时产生

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尖角,壁的厚薄变化过于悬殊

2.砂型(芯)退让性不良

3.铸型局部过热

4.浇注温度过高

5.自铸型中取出铸件过早

6.热处理过热或过烧,冷却速度过激

防止方法:

1.改进铸件结构设计,避免尖角,壁厚力求均匀,圆滑过渡

2.采取增大砂型(芯)退让性的措施

3.保证铸件各部分同时凝固或顺序凝固,改进浇注系统设计

4.适当降低浇注温度

5.控制铸型冷却出型时间

6.铸件变形时采用热校正法

7.正确控制热处理温度,降低淬火冷却速度 压铸件缺陷中,出现最多的是气孔。

气孔特征。有光滑的表面,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表现形式可以在铸件表面、或皮下针孔、也可能在铸件内部。

(1)气体来源

1) 合金液析出气体—a与原材料有关 b与熔炼工艺有关

2) 压铸过程中卷入气体¬—a与压铸工艺参数有关 b与模具结构有关

3) 脱模剂分解产生气体¬—a与涂料本身特性有关 b与喷涂工艺有关

(2)原材料及熔炼过程产生气体分析

铝液中的气体主要是氢,约占了气体总量的85%。

熔炼温度越高,氢在铝液中溶解度越高,但在固态铝中溶解度非常低,因此在凝固过程中,氢析出形成气孔。

氢的来源:

1) 大气中水蒸气,金属液从潮湿空气中吸氢。

2) 原材料本身含氢量,合金锭表面潮湿,回炉料脏,油污。

3) 工具、熔剂潮湿。

(3)压铸过程产生气体分析 由于压室、浇注系统、型腔均与大气相通,而金属液是以高压、高速充填,如果不能实现有序、平稳的流动状态,金属液产生涡流,会把气体卷进去。

压铸工艺制定需考虑以下问题:

1) 金属液在浇注系统内能否干净、平稳地流动,不会产生分离和涡流。

2) 有没有尖角区或死亡区存在?

3) 浇注系统是否有截面积的变化?

4) 排气槽、溢流槽位置是否正确?是否够大?是否会被堵住?气体能否有效、顺畅排出?

应用计算机模拟充填过程,就是为了分析以上现象,以作判断来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

(4)涂料产生气体分析 涂料性能:如发气量大对铸件气孔率有直接影响。

喷涂工艺:使用量过多,造成气体挥发量大,冲头润滑剂太多,或被烧焦,都是气体的来源。

(5)解决压铸件气孔的办法

先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孔,再来取相应的措施。

1) 干燥、干净的合金料。

2) 控制熔炼温度,避免过热,进行除气处理。

3) 合理选择压铸工艺参数,特别是压射速度。调整高速切换起点。

4) 顺序填充有利于型腔气体排出,直浇道和横浇道有足够的长度(>50mm),以利于合金液平稳流动和气体有机会排出。可改变浇口厚度、浇口方向、在形成气孔的位置设置溢流槽、排气槽。溢流品截面积总和不能小于内浇口截面积总和的60%,否则排渣效果差。

5) 选择性能好的涂料及控制喷涂量。

上一篇:现在废铝价格多少钱一吨 下一篇:国标铝锭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