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主族金属性变化规律?
一、第三主族金属性变化规律?
第三主族元素是碳、硅、锗、锡、铅。因为这些元素电子层逐渐增多,失去电子的能力渐强,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同周期金属性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自左而右,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增强,失去电子能力减弱,获得电子的能力增强,故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氧化性对应非金属性,还原性对应金属性。
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
同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增强,氧化性减弱。
四、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和金属性,非金属性,判断依据是什么?
技巧是把原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和金属性放在一起来记,因为他们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金属性同周期来看,从左到右依次递减;同主族来看,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原子半径大小比较同理。)也就是说,在元素周期表左下方的位置上的元素们,原子半径大,而且金属性强。
非金属性呢,当然就是在右上角了!同周期,从左到右依次递增;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递减~
就这么判断~
做题足够了~
五、同主族的氧化物的氧化性变化规律?
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氧化性对应非金属性,还原性对应金属性。
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
同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增强,氧化性减弱。
六、主族元素密度的变化规律?
从上到下,原子序数增大,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原子半径增大从左到右,原子序数增大,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原子半径减小
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最的化合价等于8-最外层电子数.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是相同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
七、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熔沸点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单质的熔沸点先升后突降,到非金属时不太规律(与分子大小有关)。
第七主族是升高因为第七主族是分子晶体,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从上到下分子量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强,熔沸点升高。 物质有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熔点。晶体又因类型不同而熔点也不同。一般来说晶体熔点从高到低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
在分子晶体中又有比较特殊的,如水、氨气等。
它们的分子间因为含有氢键而不符合“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熔点规律性变化”的规律。
八、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熔沸点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单质的熔沸点先升后突降,到非金属时不太规律(与分子大小有关)。
第七主族是升高因为第七主族是分子晶体,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从上到下分子量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强,熔沸点升高。 物质有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熔点。晶体又因类型不同而熔点也不同。一般来说晶体熔点从高到低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
在分子晶体中又有比较特殊的,如水、氨气等。
它们的分子间因为含有氢键而不符合“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熔点规律性变化”的规律。
九、主族元素电子亲和能变化规律?
主族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的代数值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少,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增大,因此元素的电子亲和能代数值逐渐减小。同周期中,卤素的电子亲和能最小。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代数值总的变化趋势是增大的。
十、主族元素的原子电负性变化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小,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小。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
到目前为止横式元素周期表主表有7行18列。7行即7个周期。
18列中按族分为16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8族和0族):从左到右按族依次为ⅠA族、ⅡA族(第1~2主族,第1~2列);ⅢB族、ⅣB族、ⅤB族、ⅥB族、ⅦB族(第3~7副族,第3~7列,其中第3列包含镧系和锕系元素,在主表之外分列两行,每行15个元素)。
Ⅷ族(第8族,第8~10列);ⅠB族、ⅡB族(第1~2副族,第11~12列);ⅢA族、ⅣA族、ⅤA族、ⅥA族、ⅦA族(第3~7主族,第13~17列)和0族(第18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