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金属资讯 > 正文

中世纪欧洲工业繁荣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4-07-07 13:23编辑:admin归类:金属资讯

一、中世纪欧洲工业繁荣的原因?

的发展与纺织技术方面的革新是分不开的。前面我们提到了用水车漂洗布匹的情况。12世纪90年代,西欧出现了一种脚踏综线织布机,这使普通布的生产速度大大加快,以致一个织布工能教好几个纺纱工忙于供应棉纱,从而要求有一种新的纺纱机与之相适应。1280年这种纺纱机终于出现了,虽然它没有锭翼和踏板,但已经增加了纺纱的生产。15世纪末期开始,这种纺纱机又先后增加了锭翼和踏板,纺纱速度因此进一步加快。这时,自动纺车和卧式织布机也出现了。

纺织品消费的增加,为造纸业提供了可贵的原料;13世纪眼镜的发明又使书籍市场骤然扩大。这一切都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13世纪末,水力被用于捣制纸浆。15世纪40年代,美因茨的古登堡出现了活字铸版,从此,印刷业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此外,武器制造、造船业等行业的发展,也都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尽管手工业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封建行会的束缚,这些技术进步所隐含的生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多数手工业作坊规模都不大,只是作坊主带着几个学徒、帮工一起劳动,工具的数目受到限制。在他们的" 固定资产" 中,最贵重的莫过于熔铁炉、钟表匠和其它金属工人的铸模、面包房的烤炉和酿酒厂的发麦芽窑等,当然还有织机。只有那些由行会会员共同集资兴办的作坊和工场才达到较大的规模。这种局面到了14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被打破。然而,虽然大多数手工业作坊受到行会的束缚,但从总体情况看,手工业特别是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尼德兰的佛兰德尔,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南部,即北至布鲁日,南至佛罗伦萨的狭长地带,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尔、不拉奔等地,呢绒业在13至14世纪时已经相当著名。

布鲁日、根特、伊普尔等城所出产的呢绒质量优良,西欧除意大利北部各城市外,其他城市都无法与之匹敌。14世纪时,这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最早萌芽的主要地区之一。尼德兰北部的荷兰、西兰等地,毛织业、麻织业、造船业极负盛名。在意大利,由于处在地中海贸易和东西方贸易的战略位置上,富裕的商人们给手工业的发展注入大量资金。因此,从11世纪开始,手工业生产日益发达。

12-13 世纪时,手工业的分工已相当细,行会的数目随之增加。米兰盛产丝绒和武器,威尼斯则以玻璃制品著称。在佛罗伦萨,毛织业很发达,经常从英国和西班牙输入羊毛原料,还从英国、佛兰德尔、莱因河一带购进粗制呢绒进行加工染色、转口运销,赚

二、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欧洲早多少年?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欧洲早400多年。

相关链接

1.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2.毕升,即毕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中国古代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一说为浙江杭州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昇在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有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字平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

  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从《梦溪笔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毕升的活版印刷术不是空穴来风,是基于前人版印书籍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而《梦溪笔谈》对于活版印刷的流程的描述,对于后人的研究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也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毕升死后,他制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从这一点我们推猜毕升和沈家或者是亲戚,或者是近邻。

  沈括是杭州人,毕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当时雕版印刷较为发达的地区,活字版在这里发明,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

  1990年在湖北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毕升墓碑。

三、欧洲产量大的金属?

钢铁。具体情况如下。

1890年独立后的卢森堡,就开始发展钢铁工业。卢森堡及其周边地区是欧洲著名的传统钢铁工业区,包括法国的洛林、比利时的瓦隆大区、德国的鲁尔区等。因此卢森堡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钢铁工业,并因此跻身于发达国家。

目前的卢森堡仍是米塔尔钢铁的主要基地。就人均钢铁产量来说,卢森堡位居世界第一。

四、欧洲冶金工业发展史?

     欧洲冶金工业的历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1世纪至19世纪。据可考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世纪起在德国境内就有了炼制生铁的记录。12世纪出现了木炭高炉炼钢法,实现了铁矿石溶炼。但当时所炼制粗钢的含碳量较高,仍不具有锻造性。这一阶段的炼钢业因生产力水平所限,基本以大型家庭作坊的形式出现,产量极低,尚未真正进入工业化阶段。

  第二阶段, 1811年至1914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的生产交通工具的发明对钢材需求量急速增加,直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式炼钢法也纷纷问世。19世纪初搅炼法(Puddel-Verfahren)[i][1]被引入德国,,开启了德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序幕。1811年,阿弗瑞德·克虏伯(Alfred Krupp)在埃森(Essen)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家铸钢厂,随后在鲁尔区(Ruhrgebiet)各类炼钢厂纷纷建立。1850年普鲁士地区钢铁业的雇员数已多达13500人,产量突破了21万吨。  1864年德国工业家弗里德里希·西门子(Friedrich Siemens)和威尔翰姆·西门子(Wilhelm Siemens)与法国人皮埃尔·马丁(Pierre Martin)共同发明了平炉炼钢法(SM-Verfahren),这是德国钢铁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德国一直使用长达132年,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炼钢技术之一。炼钢技术的提高加速了钢铁工业地区聚集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1887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去世时克虏伯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00名员工的钢铁巨头。从1811年到1914年这100年之间,德国钢铁工业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到一次大战前行业雇员总数达44万余人,生产效率提高了25倍之多,钢铁生产总量到20世纪初已经突破200万吨,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

  第三阶段,1914年至1945年。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钢铁工业也进入了垄断扩张阶段,经济垄断与政治独裁相结合及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两大特点。一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到1929年德国再次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1931年弗里茨·蒂森(Fritz Thyssen)加入纳粹党,标志着德国钢铁工业全面与纳粹势力结盟,而另一家钢铁巨头克虏伯钢铁公司则大发战争财,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客观上两次大战刺激了德国钢铁工业的井喷式发展,到1945年二战结束前,德国钢铁总产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700万吨。

  第四阶段,二战后至今。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国本土的钢铁工业基地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损毁率高达80%以上,战后初期德国钢铁工业生产能力已不足战前的20%。随着德国分裂,东部地区的部分产钢设备被搬迁到前苏联地区,西部地区则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开始复苏。为了防止德国军事实力的再度膨胀,西部占领国管理委员会一方面通过了钢铁工业“脱钩”决议,即瓦解战前存在的垄断型钢铁企业,避免钢铁工业与政界的关系过于密切;另一方面则全面支持钢铁工业的战后重建,1952年在法国的倡议下成立了欧洲煤钢联盟,监控并确保德国钢铁工业有序发展。到1957年西德的粗钢总产量已经恢复至二战前1600万吨的水平,1974年西德的钢产量则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的5300万吨,成为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一篇:锑与钴哪个稀缺? 下一篇:中国有色金属矿种类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