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镝是什么?
一、金属镝是什么?
镝为银白色金属,质软可用刀切开;熔点1412°C,沸点2562°C,密度8.55克/厘米3;;在接近绝对零度是有超导性。镝在空气中相当稳定,高温下易被空气和水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镝。镝主要用于制造新型照明光源镝灯;镝可作反应堆的控制材料;镝化合物在炼油工业中可作催化剂。
二、镝的价格及用途?
镝的价格是2200元/千克左右。它的用途有:
镝用作荧光粉激活剂,三价镝是一种有前途的单发光中心三基色发光材料的激活离子,它主要由两个发射带组成,一为黄光发射,另一为蓝光发射,掺镝的发光材料可作为三基色荧光粉。
镝是制备大磁致伸缩合金铽镝铁(Terfenol)合金的必要的金属原料,能使一些机械运动的精密活动得以实现。
镝金属可用做磁光存贮材料,具有较高的记录速度和读数敏感度。
三、金属镝和钬铁的区别及判别方法
金属镝和钬铁是两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它们在性质和应用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本文将介绍金属镝和钬铁的区别,并提供一些判别方法,帮助您准确识别这两种材料。
1. 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金属镝的化学符号为Dy,原子序数为66,属于镧系元素。它是一种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稀土金属,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磁性。钬铁的化学符号为HoFe,由钬和铁元素构成。钬是镧系元素中的一个,而铁是过渡金属元素。钬铁具有类似于铁的灰色外观和磁性,化学性质稳定。
2. 物理性质
金属镝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和熔点。其密度约为8.55克/立方厘米,熔点接近于1412摄氏度。钬铁的密度较低,约为7.8克/立方厘米,熔点约为1433摄氏度。这些物理性质的差异可用于区分金属镝和钬铁。
3. 应用
金属镝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常用于制造磁性材料、电机和发电机。由于其在核反应堆中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辐射抗性,还可以用于核能领域。钬铁主要用于制造磁性材料、电子器件和核磁共振成像仪等。它在核能领域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存在,但相对较少。
4. 判别方法
判别金属镝和钬铁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可以利用化学试剂进行鉴别。例如,用酸性溴酸钠溶液处理金属,在金属表面形成颜色不同的氧化物层,金属镝的氧化物呈黄色,而钬铁的氧化物为白色或淡灰色。此外,还可以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或电子能谱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了解金属镝和钬铁的区别以及相应的判别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这两种材料。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工业生产中,对材料进行正确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阅读本文,相信通过本文提供的知识,您将更好地了解金属镝和钬铁的区别,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正确判别这两种材料。
四、「镝」作为金属元素时为什么要读第一声?
简单说就是音译字,读音是按“滴”来的,因为现在“滴”读第一声dī,所以“镝”也读第一声dī。
讲细节的话,化学书上的读音和字典收音经常有差异。比如1984年版化学命名原则中“羟”读第一声,但字典收字的时候认为既然是“氢氧切”按反切的原则应该是第三声,是学化学的那群人不懂。由此造成了差异。「羟」念「qiāng」还是「qiǎng」?(1932年版读同径,1947版读如镪,1953年版读如抢,1984版读如枪)。
镝的读音也有类似的问题。镝现在的读音是[dí]:箭头。也泛指箭。 [dī]:金属元素,符号Dy。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的《化学鉴原》出现了镝作为元素译名的用法,但没有注音。
1921年,教育部《校改國音字典》。老国音,入声。
1932年,老国音废除,新国音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虽然注明了是入声,但新国音不区分,所以是阳平 dí,打星号是因为这是个元素用字。能看出来大部分入声(当时记作diq)的字都变成了阳平dí,而“滴”应该算是个例外,这个不规则就导致后来混乱。
《國音常用字彙》的附录一讨论了当时元素译名的问题,那时候译名的读音混乱而且有些不兼容新国音的读音,很多现在觉得音调奇怪的元素读音(比如锑和钯)都是这本字典定的:
其中明确了“镝”读阳平,和表示箭头的“镝”读音相同。
上图是《國音常用字彙》中的注音。
而在同年(1932)年底出版的教育部公布《化學命名原則》中,编者应该是不知道新国音字典中规定“镝”读阳平,还在用“滴(入)”注音。(下图那一斜不是第二声,是污迹。)
我怀疑郑贞文等人在南京开会讨论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本来都是入音的“滴”和“镝”新国音标准中音调不同,就选了一个常见的“滴”字标注读音。其他回答里说过他们注明“(入)”是为了保证读音的多样性,好和常用字的读音区分。当时他们恐怕受老国音影响,认为入音会推广开来,所以原则里有“矽:夕(入)sit”这样的注音,用来和“硒锡”做区分。为了照顾无入音地区的朋友,他们标注出那些是入音,类似的还有“钾、钇、铋”。
这个读音规定在1947年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依然沿用。
而在1936年的辞海中没有收录两个读音(“阳平”和“同滴”)。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镝”在官方字典上读音为阳平,但在化学领域使用的命名原则中,读音为“同滴,入声”。
还好这之后,“镝”统一按上面化学原则中的读法读——“同滴”,声调也和“滴”一样由入声改为阴平。因此这个字的读法在两岸是一样的。
大陆确定元素读音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中科院成立“化学名词审查小组”,着手解决化学名词混乱问题,在1953年召开全国性的扩大座谈会,统一化学名词。之后就确定读第一声了。
至于题主描述里的另一个问题“古代是单音入声字,为什么会出现在普通话里表不同含义时是不同读音?”这个问题去搜“入派三声”或者“入派四声”,知乎上讨论的还挺多的。
p.s. : 1,1953年大会改的不少,比如著名的“硅”代替“矽”就是这次会议确立的,其他的改动像Lu从“镏”改为“镥”,Ta从“同旦”改成“同坦”(请忽略下图中间的“铪”),后面两个元素很少用,知道的不多。
2,台湾因为沿用化学命名原则的规定,还是使用“矽”“鎦”和“鉭dàn”。其他的差异有Tc、At和后面才发现的Fr、Np、Pu、Am、Bk、Cf、Es,再之后两岸又开始使用统一的命名了[1]。
五、镝的化学符号?
元素镝化学符号是Dy。
镝(英语:Dysprosium)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Dy,原子序为66。镝属于稀土元素,其外观具银色金属光泽。镝在大自然中不以单质出现,而是包含在多种矿物之中,例如磷钇矿。自然形成的镝由7种同位素组成,其中丰度最高的是164Dy。
由于镝元素具有中子俘获截面积大的特性,在原子能工业中用来测定中子能谱或做中子吸收,Dy3Al5O12还可用作磁致冷用磁性工作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镝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的拓展和延伸。
六、飞鸣镝的意思?
飞鸣镝意思是指射出的箭。飞鸣镝又曰响箭、嚆矢,是箭矢的一种,飞时有声。汉已有飞鸣镝。飞鸣镝饰以兽骨、象牙,亦有用水牛角为鸣具者。镞多作小枣形,古胡人多用之,后称为响箭。至清尚用,飞鸣镝多为教习等用。飞鸣镝是射出去能发声的箭矢,关于其外形描写记载较少。
七、镝的潮州音?
潮州dêg8 文
镝 <名>稀土族的三价金属元素,它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已知的具有最大磁性的物质之列。
八、镝离子的磁矩?
镝离子的特定基面上所有原子的磁矩都互相平行,并相对相邻平面的磁矩有固定的角度。
镝是一种稀土元素,呈亮银色金属光泽。镝金属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在没有过热的情况下,其加工过程不会产生火花。就算是少量的杂质也会大大改变镝的物理性质。
镝和钬拥有所有元素中最高的磁强度,这在低温状态下更为显著。镝在85 K(−188.2 °C)以下具有简单的铁磁序,但在这一温度以上会转变为一种螺旋形反铁磁状态,其中特定基面上所有原子的磁矩都互相平行,并相对相邻平面的磁矩有固定的角度。这种奇特的反铁磁性在温度达到179 K(−94 °C)时再转变为无序顺磁态。
九、飞鸣镝的读音?
femingdi
镝[dí]
箭头。也泛指箭 鸣~。锋~。
镝[dī]
金属元素,符号Dy,原子序数66。银白色。可用作催化剂、发光 材料、反应堆的控制材料和磁性材料的添加剂。
详细解释
镝[dí]
〈名〉
1. (形声。从金,啇(dí)声。本义:箭的尖头)
2. 同本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汉· 贾谊《过秦论》
3. 箭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曹植《名都篇》
十、镝灯的使用方法镝灯有哪些用途?
它光效高、显色性好、亮度高,镝灯有球形、管形、椭球形等多种形状可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使用时需相应的镇流器和触发器。日光色镝灯广泛应用于高大厂房、广场、工地、展览馆、大厅、广告牌、商场、体育场(馆)以及摄制彩色影片、转播彩色电视、彩色印刷等场合。反射型日光色镝灯具有反射层,将灯与灯具合而为一,无需另配灯具,使用方便。该光源在兰紫光到橙红光的广阔光谱区域内辐射强度大,红外辐射小,具有光线集中,光利用率高的特点,是农科试验、培养农作物,加速植物生长的理想光源。适用于各种人工气候箱、人工生物箱、温室等场合作为人工辐射光源。